《萧萧》是沈从文于1929年创作的一篇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,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命运。小说以清新自然的语言、舒缓而微妙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,展示了“不悖乎人性”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,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。
萧萧,无爹无娘,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,十二岁那年,萧萧出嫁了,嫁给了一个刚刚断奶还不到3岁的幼童做童养媳。
对于新娘子来说,出嫁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家和父母,像做梦一样,从此将同一个陌生男子生活在一起。新嫁娘一想起这些事来,就觉得有些害怕,所以不免要哭哭啼啼。
然而萧萧却没有哭,因为对于一个年仅12岁的小姑娘来说,她还不太明白出嫁是怎么一回事,按她的理解,出嫁,就是从伯父家转到另一家,换了一个吃饭的地方而已。
按照当地的规矩,过了门,萧萧要喊她的小丈夫为弟弟。她每天抱着弟弟到处玩,饿了,喂东西吃,哭了,就哄他。她也帮家里做点杂事。又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,搓尿片,一面还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在身边的小丈夫玩。小丈夫对她很依赖,哪里不舒服了,母亲都哄不好,只要萧萧抱抱、摇摇,哼哼歌谣,弟弟就乖乖睡了。
萧萧过门后,一天天长大了。夏日的夜晚,大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聊天,萧萧一个人常常爬到草料堆上去,抱了已经熟睡的丈夫在怀里,轻轻的随意唱着自编的山歌。
这时祖父谈起前天有女学生经过的事情,大家就哄然笑了起来。 这笑的意义何在?只因为在乡下人看来,女学生就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,装扮奇奇怪怪,行为不可思议。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,吃东西不问饥饱,晚上到子时才睡觉,白天正经事全不作,只知唱歌打球,读洋书。她们在学校,男女一起上课,熟了就随意同男子睡觉。不要媒人,也不要财礼,名叫“自由”。她们也做州县官,她们不怕男子,男子如果让她们受了委屈,就上衙门打官司,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,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。她们不洗衣煮饭,也不养猪喂鸡;有了小孩子,雇个人专管小孩,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,或者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。……
总而言之,说来事事都希奇古怪,和庄稼人不同,有的简直还可说岂有此理,一想起来就觉得怪可笑! 每年夏天一放假,便有女学生从这里经过,村里人可以说笑一整天。
但是萧萧不大明白这些,所以她不笑。于是老祖父便开玩笑说:“萧萧,你长大了,将来也会做女学生!”
大家于是更哄然大笑起来。
萧萧为人并不愚蠢,觉得这一定是不利于己的一件事情,所以接口便说:“爷爷,我不做女学生。”
“你像个女学生,不做可不行。”
“我一定不做。”
众人有意取笑,异口同声的说:“萧萧,爷爷说得对,你非做女学生不行!”
萧萧急得无可如何,“做就做,我不怕。”其实做女学生有什么不好,萧萧全不知道。
自从听了祖父讲述的女学生的这些事,萧萧心中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,心想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,会不会做祖父说的那些事情?不管好歹,萧萧觉得女学生并不可怕,从此以后心中有个“女学生”。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,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。因为有这样一段经过,祖父从此喊萧萧不喊“小丫头”,不喊“萧萧”,却唤作“女学生”,在不经意中萧萧答应得很好。
几次降霜落雪,几次清明谷雨,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。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,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 。工人中有个名叫花狗的,年纪二十三岁,这花狗,面如其心,生长得不很正气。萧萧喜欢听歌,也到了听歌的年龄了,此时的花狗便对萧萧生了另外一种心。山大人小,到处是树林蒙茸,平时不知道萧萧所在,花狗就站在高处唱歌逗萧萧身边的丈夫;丈夫小口一开,花狗穿山越岭就来到萧萧面前了。
见了花狗,小孩子只有欢喜,不知其他。花狗总是想方设法支使他到远处玩,小丈夫一走,花狗便坐到萧萧身边来,要萧萧听他唱那使人开心脸红的歌。终于有一天,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,变成个妇人了。
花狗诱她做坏事是麦黄四月,到六月,李子熟了,她欢喜吃生李子。 她觉得身体有点特别,在山上碰到花狗,就将这事告给他,问他怎么办。而花狗却是个个子大,胆量小的家伙,面对萧萧的怀孕,花狗全无主意。萧萧开始害怕了。
过了半个月,花狗不辞而行,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。
萧萧仍然是往日的萧萧,但是肚子却有些不同了,肚中东西总是在动,使她常常一个人干着急,尽做怪梦。她试过各种办法,吃香灰、喝冷水,想弄掉孩子,都没成功。有一天,又听人说有好些女学生过路,于是萧萧也想逃走,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。但还没有动身,就被家里人发觉了。
家中追究这逃走的根源,才明白这个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生儿子继香火的萧萧,肚子已被另一个人抢先下了种。出了这种伤风败俗的丢人事情,一家人的平静生活全被弄乱了。生气的生气,流泪的流泪,骂人的骂人,各按本分乱下去。萧萧被关在房里,祖父请萧萧本族的人来说话,照规矩,看是“沉潭”还是“发卖”?萧萧只有一个伯父,在近处庄子里为人种田,去请他时还以为是吃酒,到了才知是这样丢脸事情,弄得这老实忠厚的家长手足无措。照习惯,沉潭多是读过“子曰”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。伯父不读“子曰”,不忍把萧萧当牺牲,所以只得答应让萧萧另嫁他人作“二路亲”了。
但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,因此萧萧暂时仍然在小丈夫家中住下。这件事情既经说明白,照乡下规矩,倒又像没什么要紧的,只等待处分,大家反而释然了。先是小丈夫不能再同萧萧在一处,到后来又仍然如以前情形,姐弟一般有说有笑的过日子了。
等到十二月,还没有人来,萧萧只好在小丈夫家过年。
次年二月,萧萧生下了肚子里的孩子,取名牛儿。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,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,烧纸谢神。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。
生下的既是儿子,萧萧不嫁别处了。
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,牛儿已经十岁了。平时喊萧萧丈夫为大叔,大叔也答应,从不生气。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,媳妇年长六岁。唢呐到门前时,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,忙坏了那个祖父,曾祖父。
这一天,萧萧,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,在屋前树下看热闹,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。
读完萧萧的故事,不禁让我们想到萧红笔下《呼兰河传》里的小团圆媳妇,也是12岁就做了童养媳,可是仅仅因为每天都是笑呵呵的,见人不害羞,走路太快,坐的太直,就受到乡亲们的议论,更被婆婆认为是大逆不道,最后被折磨致死。在他们眼中童养媳并不是家庭的一份子,不应该享受家庭的温暖,甚至呢?她并不是一个人,而仅仅是一个物件。
如果说萧红笔下小团圆媳妇的死,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麻木不仁、极度冷漠和残忍,那么沈从文笔下萧萧的命运,则让我们看到人性温暖和善良的一面。
萧萧虽然也难逃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迫害,但进了婆家的萧萧,一切并不比先前在伯父家受苦。萧萧做着她的年纪该做的家务和农活,并没有格外地承担繁重的事务,身体才长得那样快,心思也依然单纯,祖父”是当地一个人物”,却亲切慈爱地时常拿萧萧逗趣,说她像女学生,婆婆呢允许她在劳作中攒点私房钱,小丈夫也很亲近和依赖她。
一个童养媳的苦难生活,在沈从文诗意的笔下,呈现出来的不是痛苦,而是家人的温和大度包围下的舒缓。不是没有苦难,而是人性美好消散了苦的滋味。甚至萧萧做出了伤风败俗的丢人事件,也没有被逼死,最后还能和小丈夫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,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,可以说萧萧的命运走向出乎了我们的预料。
在这场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,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。对于婚姻,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,对于礼法,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。这样的对抗,都是不自觉的,甚至是自我抑制的,这样的力量看上去弱小而偶然,但是却隐藏在这些“种田的庄子”里,在这些“种田的庄子”里,沈从文不动声色地搭建着他心中爱与美的“人性的希腊小庙”。作者通过《萧萧》表现了湘西社会原始的未经”文明社会”浸染的自然世界的美和人性的纯,寄托着沈从文的”人性”之美和”田园”之美。